文章首页 >> 求职指南 >> 求职指南 >> 找工作,我们要敢于“破圈”
找工作,我们要敢于“破圈”
来源:宜昌招聘网 浏览次数:17858
每年的校招季都会被问到“今年的校招怎么样啊?”,其实我每年的感受都差不多,火的依旧火,冷的依旧烧不热。看过太多的宝藏单位的宣讲会现场寥寥数人,冷清到无比尴尬。

特别怕HR们找到我们说,“老师,帮我们宣传宣传,我们真的挺好的”,其实我们自己也特别纳闷,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,铺天盖地的宣传怎么就拉不动呢?
和不少求职的孩子们聊过之后,你会发现孩子们找工作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的给自己“画个圈”,“圈内”的单位再卷也要往前冲,但凡不熟悉、不了解的单位都放在“圈外”。
这个圈是谁给的呢?我们俗话说“隔行如隔山”,高校不同、专业不同,我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自然也不同,又都是第一次找工作,很容易就一头扎到自己的圈子里面出不来。
而当大多数孩子只看“圈内”的时候,如果我们能有“破圈思维”,去挖掘到更多“圈外”的宝藏,那我们一定会赢得更多的机会。关于求职,有哪些“圈”要试着去打破呢?

01 破思维圈
仔细看各高校就业质量年报,我们会发现各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都很明显,尤其是学科优势突出的专业类院校,比如财经类院校或理工类院校,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部分都是集中、单一的,就业主体呢?

基本上都围绕着自己的优势专业。这就是为什么金融机构渴求理工类高校的计算机人才,而理工类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却偏爱科研机构和互联网大厂。专业优势给我们的“思维圈”某种程度上限定了我们的“求职圈”,我们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在科研机构有用武之地,却不知道在金融机构还能是稀缺人才。
我们所学的专业是我们的优势,有的时候也会成为遮住我们求职视野的劣势。我们怎么能既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,又不被它划定的思维圈所禁锢住呢?我们就要试着学会抓住专业主线的同时,去寻找自己的“泛优势”领域。简单的说,就是要寻找我们的专业在哪个领域更有优势,更受青睐或者更稀缺。

比如我是学财经相关专业的,我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在“卷”金融机构,而我发现实业背景的财务公司、投资公司或资管公司,甚至是地方政府,迫切需要财经管理人才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专业上既有比较优势,又是急需紧缺人才。

这不仅仅是求职成功的几率大,后期的职业发展机会自然也少不了。同样的道理,之于理工类毕业生去金融机构做研发,师范类学生去企业大学做培训业务条线或讲师等等。当身边的人还后知后觉在“圈内”拼命竞争时,我们已经破圈而出成功斩获心仪的offer。


02.破盆友圈
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回答“我的师兄师姐都在北京,我也要留”,“我的师兄师姐要么去券商,要么去银行,我也想留”。我们的朋友圈是这样,我们身边同学的朋友圈自然也是这样,当大家都这样想时,那这个圈子里的挤压效应就太严重了,大家都挤在一个行业、一个地区,甚至是一个单位,虽然大树底下好乘凉,但资源毕竟有限,能在圈内头部单位站稳脚跟的毕竟是少数,大部分还是后知后觉的“漂着”。我经常开玩笑说,这是“被朋友圈就业现象”。
这不仅仅是求职成功的几率大,后期的职业发展机会自然也少不了。同样的道理,之于理工类毕业生去金融机构做研发,师范类学生去企业大学做培训业务条线或讲师等等。当身边的人还后知后觉在“圈内”拼命竞争时,我们已经破圈而出成功斩获心仪的offer。

我们要知道求职是一件个性化极强的事情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圈内明明已经如此艰难,自己又很难很好的留下来,何必勉强自己,选择盲从呢?到头来浪费的还是自己的时间。看到不少孩子漂了几年,最终还是选择回家乡求职,他们自己都感慨,还不如毕业就回去,反而当时的机会更好,白白浪费了应届毕业生身份和职场初期最宝贵的几年时间。
所有人都挤的,不一定就是最好的,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不了解。所以,我们找工作,要学会放弃对朋友圈、校友圈、行业圈、地域圈的过度依赖。尤其是当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时候,要敢于跳出自己的圈子,绕开千军万马的独木桥,到更适合同时更青睐自己的地方去。


破思维圈,让我们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;破朋友圈,让我们能避开独木桥寻找更多机会;找工作,我们要有“破圈思维”,才能更好的看清形势,挖掘资源,拓宽渠道,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。求职赛道有很多,与其堵在路上,为什么不另辟蹊径,踏上另一条职业发展的高速路呢?

您看到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24

支持
0

很棒
0

找骂
0

搞笑
0

软文
0

不解
0

吃惊
0

欠扁